翰林之风——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文历史方向
在职高级课程培训班招生简章
【大学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秉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丰厚的积淀,承载历史使命而生,汇聚多方力量而成。1978年,有“春风第一枝”美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2017年,以社科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式组建,直属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为办学定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
大学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目前已成立13个本硕博一体化科教融合学院,实现科教相互融合、校所优势互补,拥有1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15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2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学拥有现任博士生导师736名,硕士生导师1205名,自成立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和中坚力量。
【历史学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历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主要依托中国历史研究院设置,于2020年9月29日正式成立,现由考古系、历史系、近代史系、世界历史系、中国边疆历史系、历史理论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7个系,历史学本科、文物与博物馆硕士2个专业组成,现任院长为李国强教授。
历史学科是我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早在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时,考古系、古代史系、近代史系、世界历史系便开始招生。在4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顾颉刚、侯外庐、杨向奎、夏鼐、尹达、唐长孺、安志敏、胡厚宣、谢国桢、孙毓棠、白寿彝、张政烺、李学勤、黎澍、李新、廖学盛、石兴邦、宿白、王毓铨、刘起釪、余绳武、陈之骅、张长寿、林甘泉、王曾瑜、陈瀚笙、张振鵾、陈铁健、蔡美彪、刘大年、仇士华、王庆成、徐苹芳、张海鹏、杨天石、陈高华、耿云志、张泽咸、陈祖武、刘庆柱、于沛等先生先后在此植桂培兰,奠定了我校历史学科的坚实基础。
我院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共拥有3个一级学科(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博士点,66名博士生导师,172名硕士生导师(含外聘导师共约230名),300余名任课教师,居全国各高校之首。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40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50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20余名,博士学位研究生160余名。
在本科教学方面,我院充分发挥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培养方式,以培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学术型人才为核心导向,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推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本硕博教育一体化、订单式人才、深度国际化等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新苗计划”等学术训练和培养机制在学生自主学术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国内外学术前沿知识在学生专业视野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专家智力资源,取得了明显效果。
我院的学科建设能力和科研实力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我院共拥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边疆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世界史共9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历史地理学等1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先秦史、秦汉史、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国边疆史等专业领域有着独特优势。从2016年至今,我院教师共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7项(含重大、一般、冷门绝学、后期资助、青年项目),居全国之首。另外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40余年来,我院所培养1000余名毕业生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其中既有陈祖武、宋振豪、王震中、王巍、陈星灿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有武寅、章百家等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又有安家瑶、吴恩远、李零、袁靖、于沛等闻名全国的资深学者,还有王建朗、汪朝光、夏春涛、卜宪群等学术中坚,以及臧运祜、邢文、严志斌、吕鹏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具有丰厚学术积淀和锐意创新精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将秉承“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殿堂诸同仁之力,为我国的历史学人才培养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人文历史学”方向介绍】
人文历史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宗教,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一是强调“经世致用”,通过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撷取,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宁静致远;二是提升管理智慧,使之兼具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科学思维,真正修炼成“博古通今、中西融行合一”的智慧型领导;三是提升人生境界,即观乎“心性”、“生命”、“人生”,通过思维修炼,提升思维水平。
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是人的素养教育、人格教育,通过修身养性孕育出真正的“人”。人文历史以史学为基础,以哲学、宗教学、文学、礼学、考古学、版本学等为辅助,以先秦诸子思想为源流,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线索,将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和中共党史结合起来,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史料学、科学、哲学、人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人文历史学重点探讨两个方面: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通过两个方面的深入学习,知晓国家的前世今生,知晓传统文化和当代历史,做有深度的管理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史学、哲学、思想科学培养的主阵地,我们关注着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探寻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家的成长轨迹。中国的发展,经济的腾飞需要企业家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有力的管理与领导。更高层面的企业家则需要不断的内视、内省。而人文史学的底蕴、智慧、技巧、格局则恰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源动力。通过多年的精心筹备,我们推出了中国人文史学提升高级课程。旨在培养一批企业家成为具有大思维、大战略、大视野的新时代领袖。也培养一批正在努力的上进者,让他们明确突破自我,以出世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悟道得道,快速达到人生彼岸,让人生更有意义。
【课程目标】
帮助学员拓展现有知识结构,夯实人文史学素养专业理论功底、以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为目标主线,以“蓄势、养身、修心、品位、谋略、健康、治世”六篇着重梳理,致力于培养既拥有较高业务水平,同时又具备高层次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学术能力,洞悉行业生态,培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提高职场胜任力和竞争力。
【课程特色】
1.师资队伍实力雄厚。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享有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员和教授,及来自其他高校、部委机关和相关行业的知名教授、学者型领导和行业研究专家,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课程体系前沿实用。四大学习板块包括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与情境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学术规范与论文指导,重视课程范围的跨界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权威前沿性、实务问题的新颖实用性。
3.学术训练高阶专业。专业方向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和时间空间等细分研究领域及其动态前沿,论文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和实证性,根据论文选题匹配对接专业的学术导师,提高结业论文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招生对象】
1.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券商、银行、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管理人员。
2.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3.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
4.有强烈进修意愿的企业高管,学位条件可适当放宽。
【培训安排】
学制:两年,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两个阶段。
学习时间:每个月授课1-2次,每次2天,每天8学时,集中在周六日授课,寒暑假不上课。总计384学时,其中课程授课296学时,实践和游学为72学时,论文指导为16学时。
学习地点:北京。
【学习费用】
学费人民币100000元/人(含学费、课程考试费、结业论文指导费及结业费等),资料费1800元,报名费1200元(含资格审查费和面试费),总计人民币103000元;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学员分两次支付,第一学年支付63000元;第二学年支付40000元。
【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 |
学贯中西 |
(1)中国人文历史要藉选读(《老子》《论语》《史记》《资治通鉴》板块式研读) (2)中华文明的特质与线索 (3)世界文明与海洋文明 (4)中国文化精要 (5)西方文化概论 (6)中西文化史比较 (7)中国传统史学与史家修养 |
博古通今 |
(1)《周易》预测学 (2)国学与人生智慧 (3)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5)百年党史中的决议与转折 (6)政治与政治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8)一带一路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 |
现场教学 与 情境教学 |
人文素养 |
(1)考古学前沿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现场教学) (2)书画鉴定与赏析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场教学) (3)历代文物鉴赏 (殷墟博物馆现场教学) (4)故宫学与当代国学思潮 (故宫博物院现场教学) (5)陶瓷鉴定与市场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场教学) |
能力提升 教学 |
考古基地 考古能力培养 |
(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2)北京周口店古猿人遗址 (3)元上都考古遗址 (4)辽上京考古遗址 |
学术规范与论文指导 |
文献综述与选题 |
论文设计与撰写 |
注:根据专业动态和学生需求,实际执行课程可以调整。
【领衔专家】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美洲考古学会终身外籍院士。2013年2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学术专长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史前至夏商周考古、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代表作有《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等。
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学术专长为先秦史、中国古代文明史、考古学。代表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等。
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获得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称号,荣获国家海洋局等部委颁发的“2010年度十大海洋人物”称号,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主题为“一带一路”研究的讲解。
杨艳秋,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主要著作《明代史学探研》《礼与中国古代社会·明清卷》(合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形态》(副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合著)。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院历史学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秦汉官僚制度》等。曾三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
夏春涛,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3年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副局级),院党校常务副校长(正局级),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现任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理论系主任,《史学理论研究》主编。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北京市委讲师团成员,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等。学术专长为晚清史(太平天国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作有《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等。
金以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著有《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等多部专著和近百篇论文。
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业智库”秘书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势学科”负责人、创新工程项目首席专家。
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出版有《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中国近代文明通论》《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张东荪传》《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失去的机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再认识》《近代中国婚丧嫁娶》等10多部专著。
郑欣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等职。曾任文化部副部长。有论著十余部,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故宫博物院院刊》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专业文章。
朱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书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研究、美术评论、出版、教学及展览策划等。撰写美术史与书画鉴定论文近百篇,策划“明清人物画展”、“明清花鸟画展”、“纪念苏庚春暨征集书画精品展”等大型展览;近年研究领域开始涉及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代表著作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居巢居廉研究》《书画的鉴藏与市场》《髡残》《陈师曾》《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等。
李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兼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教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誉称号。
王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重点研究领域为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美国史等,研究聚焦于太平洋史、美国太平洋外交。主讲的本科课程有《世界通史纲要》《国际关系史》《西方文明史》等;研究生课程有《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中美关系专题研究》等。
胡玉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世界上古史,研究方向为古罗马史。主要论著:《罗马平民起源问题初探》《罗马王政时期平民公民化趋势》《关于古罗马早期文献史料价值的争论》。
吴卫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两周礼器制度研究》、《紫禁城的黎明》、《乾隆一日》、《百年斋号室名摭谈》、《帝国之雩——18世纪中的干旱与祈雨》等。
谭德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易预测学博士点负责人。主要研究道教与易学,著有《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中国易文化传统研究》等多部著作,兼通义理与象数,对中国传统命理文化与风水文化有独到研究和见地。
刘国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孔子研究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传统思想与现代诠释》,《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司马迁〈史记〉二十讲》,《先秦诗选》。
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校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史记研究会理事。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项目“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和重大国情调研项目“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等重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秦汉边疆思想研究”,曾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李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古代中国史,古代文学史。主讲的课程有《古代文学史》《儒家经典选读》《中国文化概论》等。主要论著:《初盛唐时期的祥瑞观念与雅颂文学》《唐中宗中兴的社会反省思潮与文学精神的转变》《北朝后期诗歌创作心理的本土认同》等。
【报名程序】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2寸免冠彩色近照4张;
2.历史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面试合格后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入班通知书;
4.学员收到入班通知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班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班。
【证书】
学员完成培训计划,经考核合格,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颁发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钢印、红印)。
【交费程序】
1.登录www.ucass.edu.cn(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官网)--学校概况--组织机构--财务处--网页右下方缴费平台入口。
2.登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收费管理系统网上缴费平台
http://sf.ucass.edu.cn/u8pay/index.jsp
3.登录账号:用户名(一般为身份证号),密码(初始密码为后六位身份证号),进入后查看学生信息,办理学费。
退学、退费事宜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退费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招生咨询和监督】
招生咨询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联系人:毕老师、王老师、焦老师
2.联系电话:010-84712131,64727059,64708238
3.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甲1号
监督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1.联系人:张老师(工作日期间)
2.联系电话:81360374 15712865843
3.办公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长于大街1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
4.电子邮箱:20220023@ucass.edu.cn
zhangcongjing@ucass.edu.cn
5.官网信息:https://history.ucass.edu.cn/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职高级课程培训班报名意向表 或微信扫码填写报名意向表
